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绿色发展是中国质量发展的基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宣称,“统筹推进减碳减排、绿色扩容、绿色增长”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四种关系的有效协同,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减碳、减少污染、绿色扩张和增长相互关联,形成有机的关系。所有的。减碳就是源头控制,从根本上缓解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污染减排是一项直接措施,重点是减少排放,改善环境,与减碳相结合。绿色扩张是一种增加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承载能力的生态系统修复方式,为减碳、减少污染提供天然支撑。以增长为目标,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培育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合作方式,并取得重要进展。生态修复领域,天更蓝、水更清、地更清的斗争愈演愈烈,“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正在成为现实。从产业生态与融合来看,产业生态化之路生态工业化不断拓展。不仅建设了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了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还加快推广以环境为导向的绿色发展模式,创建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绿色发展内生力和创新活力大幅提升。在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方面,我国在新能源技术和装备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全球40%以上的专利。能源转换效率不断打破世界纪录,太阳能发电、海上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新能源存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但减碳、减污、绿色扩张、高效增长、协同增效是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产业结构我国能源消耗高、碳排放高的特点仍然存在,污染减排压力多年来一直存在。不同地区的能源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等差异很大,分解调整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具体政策落实需要多措并举,加大经济发展的“绿色”力度。完善高层设计。建立协调统一的战略目标体系,把“协同进步”本身作为主要目标,强调碳排放峰值、污染减排、森林覆盖率等指标之间的协同和综合绩效,而不是单独设定。加强各部门的规划编制,注重协调统一的战略目标体系。提高不同部门、不同类型规划的适应性,建立动态协调机制。规划编制注重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通过市场化机制,将政府驱动的外部约束转化为小企业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一体化部署路径。以“碳减排”为总抓手,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完善产业体系、完善碳市场机制来统领全局。以“减污”带动“减碳”,构建源头控制、过程管理、报废治理“三位一体”的协同路径。用“绿色拓展”修复生态系统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加强森林、草原、湿地、海洋保护和修复等系统,加强碳汇能力。用“增长”开拓新机遇,推动绿色工业化和产业生态,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医疗健康等产业,让保护者受益。依托绿色技术和金融支持,培育新能源汽车、储能、氢能、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新增长点,强化产业集群和就业渠道。建立强大的组织安全保障。健全法律体系,统一建立健全既定环境政策标准,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合作治理方式、运行机制、保护措施、法律责任等,强化合作保护的法制基础。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的财政投入将银行信贷、债券、股票、基金等资源引导至绿色项目。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将合作促进任务履行情况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评价体系。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李凤宇,东北财经大学金融科技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