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为进一步规范“无密支付”业务发展,切实保护用户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近日发布倡议,加强对支付服务主体和用户的“无密支付”业务安全管理。 “无密码支付”是指不需要密码即可完成支付。这是一些支付平台和应用程序为了提高支付便利性而提供的功能。当用户启用该功能后,可以在一定限额内直接扣除单笔交易金额,大大减少了交易时间,也帮助商户提高了支付流程和客流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很多网民感叹花钱越来越“没有感情”。 “浪费消费”不仅方便,而且令人不快。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在未经孩子同意的情况下,通过游戏、电商平台“无密码支付”进行支付。此外,一些不熟悉操作的老年人无意中启动了“无密码支付”,并没有意识到付款已被扣款。最担心的是,如果你的手机丢失或者账户被盗,有人可以直接窃取你的钱,无需二次认证。光是想想就让人害怕。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努力回应了人民群众的诉求。该举措重点关注开启和结束“无密码支付业务”,其中消费者深刻认识到“消除默认激活行为”。应使用“秘密支付”管理好,才能释放更多正向价值,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对于支付服务提供商来说,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应该得到充分保障,表面上要明确标明是否开启、如何设置限额、在哪里关闭、所有条件、按钮位置等。即使你和消费者玩捉迷藏,也只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老年人也是该倡议的焦点群体。例如,要充分评估老年人的风险偏好和业务承受能力,突出显示核心业务术语,谨慎启用老年人友好功能。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我们将主动实时或定期发布“无密码支付”交易相关信息,在显着位置提供一键查看相关信息的功能,并提供一键取消功能。n 代表“无密码支付”。这些措施为老年人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建议有关部门通过知识传播、发布案例、技术培训等方式,继续提高老年人对“谨慎支付”的认识,增强安全意识。此外,消费者应养成定期检查账单的好习惯。如果您发现账户有异常交易,应立即关闭支付通道,避免更多扣款。保存欺诈交易截图、交易时间等信息并向支付网关提出投诉。如果损失金额较大,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年伟)(中国经济网供稿)
(编辑:胡锋)